伊人精品无码高潮视频_国产涩涩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_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_国产孕妇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

常德車網 | 常德汽車網 | cdqcw.net    
汽車搜索
常德汽車網 試車報告 > 試駕全新寶馬120 M Sport ,那 i 去哪了?

試駕全新寶馬120 M Sport ,那 i 去哪了?

新聞來源:網絡 編輯:常德汽車網 發(fā)布時間:2024-12-19 09:17:06 評論:

即便仍是以前代 F40 世代1系相同的 FAAR 前驅架構平臺打造,但大改款 F701系在細部的車身尺碼也有變化,甚至在造型設計亦有很大的變革。此代1系甫推出時受到很多網友議論,但筆者個人認為在看到實車時,其承襲 X2 等車系的新世代設計語匯,確實讓人眼睛一亮。

以此次試駕的 120 M Sport 車型為例,其全新相連雙腎形水箱護罩最主要導入 Neue Klasse 格柵圖騰設計,雙腎外框則為寬扁的多邊形,在視覺上相當具有辨識度。不過不同于筆者先前在德國所體驗的版本搭載 BMW 飾光水箱護罩,BMW 原廠指出具有發(fā)光設定的外框。

而車頭中央廠徽下切的設計,還有車頭的最新引擎折線造型,則是師法 BMW M4 等旗艦性能車款的運動跑格。至于兩側的頭燈組筆者認為也相當有看頭,采用 BMW 新世代天使四眼造型,導入可智慧變化光型、以及遠光燈防炫的功能,相比起前代車型僅有較為傳統(tǒng)的遠近光燈輔助,其對夜間照明效果有相當大幅度提升。

在外觀造型上, Sport 套件比起海外的 Base 車型更多出霧銀格柵水箱護罩、緞面鋁質窗框,有著更精致的質感。不過若是追求年輕動感的消費者,相信此次的 120 M Sport 會更具吸引力,因為其更追加動感的 M 空力套件、黑色高光澤格柵水箱護罩、18 吋雙色切削 Y 輻式輪圈、黑色高光澤窗框,整體的動感氛圍外顯之余,整體車型的立體感受還會更為明顯。

不過即便尺碼比起對手較為緊致,筆者認為大改款在細節(jié)處,還是具有相當出色的辨識度,不像對手 A180 即便已標配 AMG Line 包裝,整體氛圍仍是較少運動氛圍。120 M Sport 車型導入類似新世代 M5 的霸氣黑色高光澤梯形下氣壩、搭配兩側黑色 Air Curtains 垂直式氣簾,視覺上更為年輕動感。車側為強調肌肉感在肩線比前代立體,但并沒有用上許多 BMW 新世代車款的平整化車門把手,C 柱門框飾板則向后延伸、并在其內注入「1」車型代號。

車尾方面,大改款1系有著類似 X2 的 L 型尾燈,其為能與車頭互相輝映的倒 L 型尾燈、其內整合雙倒 L 燈條,整體動感風格更為強烈。車尾的車型銘牌將「1」字特別加大、提升車系辨識度,并且因應原廠將「i」辨識留給電動車的策略下、取消汽油動力的「i」字樣后綴。

與家族成員做出區(qū)隔,內飾科技大幅強化

先前在海外試駕時,筆者就認為大改款1系的車內許多細節(jié),即便不脫與上一代 F40 的關聯(lián),甚至許多界面也與品牌新世代前驅平臺車型共享,但 BMW 原廠仍是塑造出新一代1系的獨特風格。最主要除了 10.25 吋與 10.7 吋中控熒幕筑構的曲面熒幕,加上 Android 為基礎架構的 BMW OS 9 系統(tǒng)外,在中控臺硬件上,BMW 原廠也特別替1系換上專屬的隱藏式冷氣出風口,其出風口更結合光影飾板,加上 120 M Sport 標配的 M 三色縫線儀表臺,整體鋪陳明顯更貼近年輕化,與同集團內飾走精致風的 2 Series Active Tourer、X1、X2 做出區(qū)隔。

在中控臺硬件上,BMW 原廠也特別替1系換上專屬的隱藏式冷氣出風口,其出風口更結合光影飾板,塑造出1系專屬的內飾辨識度。

而1系搭載的 BMW OS 9,基本是以全觸控操作,比起前代車型少了 iDrive 硬件旋鈕。不過此代也全數標配無線 Apple CarPlay、無線 Android Auto,加上 QuickSelect 快捷助理、Zero Layer 零層級等圖像式操作界面,整體原廠導航除永久實時在線圖資外、縮放速度更快。

在 120 M Sport 以上還具有 AR 擴增實境導航、HUD 抬頭顯示器、360 度環(huán)景,不僅抬頭顯示器能顯示道路虛擬實境等信息,具有更精準的導航指示,上代車型更沒有環(huán)景提供選配。

細部內飾選材與座椅機能上,則比起筆者先前在德國體驗到的更為高階。不同于先前筆者在歐規(guī)遇到采 Econeer 科技織布材質的內飾,在 M135 更是采用 Alcantara 麂皮搭配 Veganza 透氣皮質。而且歐規(guī)需要選配的 4/2/4 分離后座。

只不過一如在海外試駕所提,此代在后座膝部空間并沒有明顯放大,兩側的后門框在車頂向內收束、容易讓車內乘員坐姿向內集中,加上 M Sport 車型標配黑色頂篷,較易有視覺上的壓迫感。以筆者 178 公分乘坐下,后座膝部空間為 1 拳 4 指、頭部空間為 4 指,都不算特別寬敞,后座中央略有隆起,短途行車乘載 4 人還算勝任,配有后座出風口與 2 組 USB-C,算是仍有照顧到部分需求。后行李箱容積部分, 120 動力車型,其由于追加了 ISG 48V 輕油電系統(tǒng),因此后排為傾倒前的容積縮減為 300 公升、傾倒后則為 1,135 公升,相比起前代的 380~1,200 公升,分別減少 80 公升與 65 公升之譜,不過標配腳踢感應尾門算是相當有誠意的配置。

駕馭樂趣濃厚,120 ISG 48V 順暢動力更帶運動氛圍

120 車型采用 1.5 升 3 缸汽油渦輪引擎,輔以與變速箱整合、可在急加速提供額外 19 匹馬力的 ISG 48V 輕油電高效科技,在 7 速 Steptronic 雙離合器變速箱搭配下,引擎最大馬力為 156 匹、最大扭矩則為 240牛.米,自靜止加速至 100 公里僅需 7.8 秒,不過并未有特別溝通海外市場的最大綜效馬力 170 匹與綜效扭矩 280牛.米數據、僅是以 156 匹作為最大馬力數據的標示。其中 120 Sport 車型搭載 D 檔/L 檔配置,120 M Sport 則再追加提供 S 檔、手動換檔撥片、還有長押降檔撥片帶來最大 10 秒動力的 Sport Boost 運動沖刺功能。

原廠也宣稱,新世代1系針對轉向精準度、車體結構和底盤剛性強化,前輪后傾角增加 20%,部分底盤零件改以鋁合金打造、前軸底盤重量相較前代減少 3 公斤,提升駕駛穩(wěn)定性與反饋感。底盤部分我們此次體驗的 120 M Sport 車型會提供標準舒適型懸掛、但可免費選配較硬的 M 跑車化動態(tài)懸掛,M135 則是標配 M 跑車化動態(tài)懸掛。至于 120 Sport 則僅有標配的單一標準舒適型懸掛可選。

行車模式 Personal 個人化、Sport 運動、Effieient 節(jié)能,還有可帶來不同氛圍效果的 Expressive 悅動、Relax 放松、Digital Art 量子花園、Silent 寧靜共計 7 種行車模式。其中在 Sport 模式中,動力驅動系統(tǒng)可分為舒適/運動 2 段切換,ESP 動態(tài)駕駛則可分為運動/進階運動/DSC off 共 3 種,轉向則分為舒適/運動 2 段切換。而此次的 120 車型雖然搭載 ISG 48V,但 BMW 原廠也從善如流,在選單中提供強制單獨關閉怠速熄火的選項,不再像過去許多 BMW 48V 輕油電車款在非 Sport 運動模式時、須強制啟動怠速熄火。

先前筆者在德國慕尼黑體驗 120 M Sport 時,就對其順暢且線性的動力表現(xiàn)感到印象深刻。如今此代 120 依舊繳出優(yōu)異的動態(tài)演出,亦證明筆者在德國的初步體驗印象沒有太多差異。

這具 1.5 升 3 缸動力即便輸出比較象是接近過往的 118i 等級,單就引擎室發(fā)動來看視覺上 3 缸引擎運轉的震動較大,但傳入車內的抖動并沒有太過明顯,引擎腳與防火墻的 NVH 抑制仍算出色,最主要是這具 7 速雙變速箱與 ISG 48V 變速箱整合式輕油電的搭配,算是相當協(xié)調、傳輸效率也高,搭配僅 1,425 公斤的車重,即便不是以高動力輸出見長,但整體應對不論是日常的市區(qū)通勤代步,或是高速的再加速,筆者認為都能輕松勝任。

而且這具動力在搭配靈巧車身下,甚至還帶有些許運動氛圍。日常在 Personal 個人化模式還有 D 檔行車時,其動力不論是升檔、降檔都展現(xiàn)雙離合器綿密迅速的優(yōu)勢,也改善前代車型部分在離合接合的頓挫。而在 120 M Sport 上更搭載方向盤換檔撥片與 S 檔,切換到 S 檔時車輛的轉速更為提高,扭矩的輸出更危實時,不過 S 檔下并不會太過維持在同一檔位,必要時變速箱仍會迅速判斷執(zhí)行降檔、升檔,即便排氣量不高,但仍帶來相當聰明順暢的動力體驗。

最讓筆者津津樂道的,還有 120 M Sport 車型提供的 Sport Boost 功能,其能在 10 秒內帶來最大動力,長按降檔撥片后隨著倒數 10 秒畫面亮起,踩下油門后車輛即會以「鏗鏘有力」的力道加速,再搭配車內鮮明的運動化模擬聲浪,即便車速不會太快,但體感上已略有運動鋼砲的氣息,當然若真有性能需求自然是往上選到 M135 會更為爽快。手動換檔撥片則讓駕駛有一定操駕自主權,只不過其并非 M Performance 等車型設定,變速箱設定偏向日常代步保守,因此多半在 3,000 多轉才能執(zhí)行降檔。

先前在筆者在德國難以忘懷的,還有一整個下午在慕尼黑郊區(qū)鄉(xiāng)間彎道高速馳騁 M135 的時光,當時就認為此代1系的好體質,造就這樣的駕馭樂趣。如今有著更多時間好好體驗入門的 120 M Sport 動力車型,即便只是標準舒適型懸掛,但筆者認為其底盤懸掛的運動性已相當出色,不論是變換車道后迅速的回穩(wěn),或是在山區(qū)彎道刁鉆的攻彎,120 M Sport 以品牌入門掀背設定來看,都已有相當優(yōu)異的演出,這也是 120 M Sport 與主要對手 A180 的區(qū)隔。

甚至就舒適性而言,這套標配舒適型懸掛已很好的兼顧行路質量,不會有太多過于不平穩(wěn)的碎震跳動,標配剎車也能應對偶爾激烈操駕需求,當然若需要更為運動化的路感與制動性,可選配 M 跑車化動態(tài)懸掛、并搭配 4.1 萬的 M 剎車套件。在隔音靜肅性表現(xiàn)方面,先前德國鋪裝路面較好,筆者也多半坐在前坐,其前座的風切聲抑制在同級別算是出色。此次特別長時間坐在后座體驗,筆者認為其后輪拱仍有些許的共鳴聲、仍有提升空間,不過大抵仍是此級別偏中上的水平。

提升有感!駕駛輔助大幅進化

至于值得一提的精進則是駕駛輔助,前代僅有 ACC+LKA 車道偏離輔助,此代加入與「車道置中」至關重要的主動車道維持系統(tǒng),3 車道的道路虛擬實境亦是首度導入 1系,甚至 120 M Sport 已上還加入相當好用的「變換車道輔助」,輕撥方向燈撥桿其也能在稍微車多的車流中快速順暢執(zhí)行自動變換車道,讓其在 ADAS 系統(tǒng)的「武功」大幅提升,而且筆者認為比起對手 A-Class 其車道置中的精準度與細膩度確實更為出色不少。此外象是 50 公尺自動倒車輔助、手機遙控停車也都是加分項。


而 ACC 與車道置中在入門 120 Sport 已標配,但若想要「變換車道輔助」則須加選「BMW 進階智慧駕駛科技輔助套件」,其一并包含變換車道輔助、360 度環(huán)景、遠端 3D 監(jiān)控、HUD、AR 導航、車側防撞輔助及前方車流警示共 6 項,是否值得以 155 萬的 120 Sport 加選,值得準車主進行衡量。

整體而言,即便大改款1系在架構上并沒有太過天翻地覆的變化,但透過全面的科技精進、ISG 48V 動力導入、駕駛輔助大幅進化,讓這款入門級別產品擁有堅實的產品魅力。。


即便仍是以前代 F40 世代1系相同的 FAAR 前驅架構平臺打造,但大改款 F701系在細部的車身尺碼也有變化,甚至在造型設計亦有很大的變革。此代1系甫推出時受到很多網友議論,但筆者個人認為在看到實車時,其承襲 X2 等車系的新世代設計語匯,確實讓人眼睛一亮。

以此次試駕的 120 M Sport 車型為例,其全新相連雙腎形水箱護罩最主要導入 Neue Klasse 格柵圖騰設計,雙腎外框則為寬扁的多邊形,在視覺上相當具有辨識度。不過不同于筆者先前在德國所體驗的版本搭載 BMW 飾光水箱護罩,BMW 原廠指出具有發(fā)光設定的外框。

而車頭中央廠徽下切的設計,還有車頭的最新引擎折線造型,則是師法 BMW M4 等旗艦性能車款的運動跑格。至于兩側的頭燈組筆者認為也相當有看頭,采用 BMW 新世代天使四眼造型,導入可智慧變化光型、以及遠光燈防炫的功能,相比起前代車型僅有較為傳統(tǒng)的遠近光燈輔助,其對夜間照明效果有相當大幅度提升。

在外觀造型上, Sport 套件比起海外的 Base 車型更多出霧銀格柵水箱護罩、緞面鋁質窗框,有著更精致的質感。不過若是追求年輕動感的消費者,相信此次的 120 M Sport 會更具吸引力,因為其更追加動感的 M 空力套件、黑色高光澤格柵水箱護罩、18 吋雙色切削 Y 輻式輪圈、黑色高光澤窗框,整體的動感氛圍外顯之余,整體車型的立體感受還會更為明顯。

不過即便尺碼比起對手較為緊致,筆者認為大改款在細節(jié)處,還是具有相當出色的辨識度,不像對手 A180 即便已標配 AMG Line 包裝,整體氛圍仍是較少運動氛圍。120 M Sport 車型導入類似新世代 M5 的霸氣黑色高光澤梯形下氣壩、搭配兩側黑色 Air Curtains 垂直式氣簾,視覺上更為年輕動感。車側為強調肌肉感在肩線比前代立體,但并沒有用上許多 BMW 新世代車款的平整化車門把手,C 柱門框飾板則向后延伸、并在其內注入「1」車型代號。

車尾方面,大改款1系有著類似 X2 的 L 型尾燈,其為能與車頭互相輝映的倒 L 型尾燈、其內整合雙倒 L 燈條,整體動感風格更為強烈。車尾的車型銘牌將「1」字特別加大、提升車系辨識度,并且因應原廠將「i」辨識留給電動車的策略下、取消汽油動力的「i」字樣后綴。

與家族成員做出區(qū)隔,內飾科技大幅強化

先前在海外試駕時,筆者就認為大改款1系的車內許多細節(jié),即便不脫與上一代 F40 的關聯(lián),甚至許多界面也與品牌新世代前驅平臺車型共享,但 BMW 原廠仍是塑造出新一代1系的獨特風格。最主要除了 10.25 吋與 10.7 吋中控熒幕筑構的曲面熒幕,加上 Android 為基礎架構的 BMW OS 9 系統(tǒng)外,在中控臺硬件上,BMW 原廠也特別替1系換上專屬的隱藏式冷氣出風口,其出風口更結合光影飾板,加上 120 M Sport 標配的 M 三色縫線儀表臺,整體鋪陳明顯更貼近年輕化,與同集團內飾走精致風的 2 Series Active Tourer、X1、X2 做出區(qū)隔。

在中控臺硬件上,BMW 原廠也特別替1系換上專屬的隱藏式冷氣出風口,其出風口更結合光影飾板,塑造出1系專屬的內飾辨識度。

而1系搭載的 BMW OS 9,基本是以全觸控操作,比起前代車型少了 iDrive 硬件旋鈕。不過此代也全數標配無線 Apple CarPlay、無線 Android Auto,加上 QuickSelect 快捷助理、Zero Layer 零層級等圖像式操作界面,整體原廠導航除永久實時在線圖資外、縮放速度更快。

在 120 M Sport 以上還具有 AR 擴增實境導航、HUD 抬頭顯示器、360 度環(huán)景,不僅抬頭顯示器能顯示道路虛擬實境等信息,具有更精準的導航指示,上代車型更沒有環(huán)景提供選配。

細部內飾選材與座椅機能上,則比起筆者先前在德國體驗到的更為高階。不同于先前筆者在歐規(guī)遇到采 Econeer 科技織布材質的內飾,在 M135 更是采用 Alcantara 麂皮搭配 Veganza 透氣皮質。而且歐規(guī)需要選配的 4/2/4 分離后座。

只不過一如在海外試駕所提,此代在后座膝部空間并沒有明顯放大,兩側的后門框在車頂向內收束、容易讓車內乘員坐姿向內集中,加上 M Sport 車型標配黑色頂篷,較易有視覺上的壓迫感。以筆者 178 公分乘坐下,后座膝部空間為 1 拳 4 指、頭部空間為 4 指,都不算特別寬敞,后座中央略有隆起,短途行車乘載 4 人還算勝任,配有后座出風口與 2 組 USB-C,算是仍有照顧到部分需求。后行李箱容積部分, 120 動力車型,其由于追加了 ISG 48V 輕油電系統(tǒng),因此后排為傾倒前的容積縮減為 300 公升、傾倒后則為 1,135 公升,相比起前代的 380~1,200 公升,分別減少 80 公升與 65 公升之譜,不過標配腳踢感應尾門算是相當有誠意的配置。

駕馭樂趣濃厚,120 ISG 48V 順暢動力更帶運動氛圍

120 車型采用 1.5 升 3 缸汽油渦輪引擎,輔以與變速箱整合、可在急加速提供額外 19 匹馬力的 ISG 48V 輕油電高效科技,在 7 速 Steptronic 雙離合器變速箱搭配下,引擎最大馬力為 156 匹、最大扭矩則為 240牛.米,自靜止加速至 100 公里僅需 7.8 秒,不過并未有特別溝通海外市場的最大綜效馬力 170 匹與綜效扭矩 280牛.米數據、僅是以 156 匹作為最大馬力數據的標示。其中 120 Sport 車型搭載 D 檔/L 檔配置,120 M Sport 則再追加提供 S 檔、手動換檔撥片、還有長押降檔撥片帶來最大 10 秒動力的 Sport Boost 運動沖刺功能。

原廠也宣稱,新世代1系針對轉向精準度、車體結構和底盤剛性強化,前輪后傾角增加 20%,部分底盤零件改以鋁合金打造、前軸底盤重量相較前代減少 3 公斤,提升駕駛穩(wěn)定性與反饋感。底盤部分我們此次體驗的 120 M Sport 車型會提供標準舒適型懸掛、但可免費選配較硬的 M 跑車化動態(tài)懸掛,M135 則是標配 M 跑車化動態(tài)懸掛。至于 120 Sport 則僅有標配的單一標準舒適型懸掛可選。

行車模式 Personal 個人化、Sport 運動、Effieient 節(jié)能,還有可帶來不同氛圍效果的 Expressive 悅動、Relax 放松、Digital Art 量子花園、Silent 寧靜共計 7 種行車模式。其中在 Sport 模式中,動力驅動系統(tǒng)可分為舒適/運動 2 段切換,ESP 動態(tài)駕駛則可分為運動/進階運動/DSC off 共 3 種,轉向則分為舒適/運動 2 段切換。而此次的 120 車型雖然搭載 ISG 48V,但 BMW 原廠也從善如流,在選單中提供強制單獨關閉怠速熄火的選項,不再像過去許多 BMW 48V 輕油電車款在非 Sport 運動模式時、須強制啟動怠速熄火。

先前筆者在德國慕尼黑體驗 120 M Sport 時,就對其順暢且線性的動力表現(xiàn)感到印象深刻。如今此代 120 依舊繳出優(yōu)異的動態(tài)演出,亦證明筆者在德國的初步體驗印象沒有太多差異。

這具 1.5 升 3 缸動力即便輸出比較象是接近過往的 118i 等級,單就引擎室發(fā)動來看視覺上 3 缸引擎運轉的震動較大,但傳入車內的抖動并沒有太過明顯,引擎腳與防火墻的 NVH 抑制仍算出色,最主要是這具 7 速雙變速箱與 ISG 48V 變速箱整合式輕油電的搭配,算是相當協(xié)調、傳輸效率也高,搭配僅 1,425 公斤的車重,即便不是以高動力輸出見長,但整體應對不論是日常的市區(qū)通勤代步,或是高速的再加速,筆者認為都能輕松勝任。

而且這具動力在搭配靈巧車身下,甚至還帶有些許運動氛圍。日常在 Personal 個人化模式還有 D 檔行車時,其動力不論是升檔、降檔都展現(xiàn)雙離合器綿密迅速的優(yōu)勢,也改善前代車型部分在離合接合的頓挫。而在 120 M Sport 上更搭載方向盤換檔撥片與 S 檔,切換到 S 檔時車輛的轉速更為提高,扭矩的輸出更危實時,不過 S 檔下并不會太過維持在同一檔位,必要時變速箱仍會迅速判斷執(zhí)行降檔、升檔,即便排氣量不高,但仍帶來相當聰明順暢的動力體驗。

最讓筆者津津樂道的,還有 120 M Sport 車型提供的 Sport Boost 功能,其能在 10 秒內帶來最大動力,長按降檔撥片后隨著倒數 10 秒畫面亮起,踩下油門后車輛即會以「鏗鏘有力」的力道加速,再搭配車內鮮明的運動化模擬聲浪,即便車速不會太快,但體感上已略有運動鋼砲的氣息,當然若真有性能需求自然是往上選到 M135 會更為爽快。手動換檔撥片則讓駕駛有一定操駕自主權,只不過其并非 M Performance 等車型設定,變速箱設定偏向日常代步保守,因此多半在 3,000 多轉才能執(zhí)行降檔。

先前在筆者在德國難以忘懷的,還有一整個下午在慕尼黑郊區(qū)鄉(xiāng)間彎道高速馳騁 M135 的時光,當時就認為此代1系的好體質,造就這樣的駕馭樂趣。如今有著更多時間好好體驗入門的 120 M Sport 動力車型,即便只是標準舒適型懸掛,但筆者認為其底盤懸掛的運動性已相當出色,不論是變換車道后迅速的回穩(wěn),或是在山區(qū)彎道刁鉆的攻彎,120 M Sport 以品牌入門掀背設定來看,都已有相當優(yōu)異的演出,這也是 120 M Sport 與主要對手 A180 的區(qū)隔。

甚至就舒適性而言,這套標配舒適型懸掛已很好的兼顧行路質量,不會有太多過于不平穩(wěn)的碎震跳動,標配剎車也能應對偶爾激烈操駕需求,當然若需要更為運動化的路感與制動性,可選配 M 跑車化動態(tài)懸掛、并搭配 4.1 萬的 M 剎車套件。在隔音靜肅性表現(xiàn)方面,先前德國鋪裝路面較好,筆者也多半坐在前坐,其前座的風切聲抑制在同級別算是出色。此次特別長時間坐在后座體驗,筆者認為其后輪拱仍有些許的共鳴聲、仍有提升空間,不過大抵仍是此級別偏中上的水平。

提升有感!駕駛輔助大幅進化

至于值得一提的精進則是駕駛輔助,前代僅有 ACC+LKA 車道偏離輔助,此代加入與「車道置中」至關重要的主動車道維持系統(tǒng),3 車道的道路虛擬實境亦是首度導入 1系,甚至 120 M Sport 已上還加入相當好用的「變換車道輔助」,輕撥方向燈撥桿其也能在稍微車多的車流中快速順暢執(zhí)行自動變換車道,讓其在 ADAS 系統(tǒng)的「武功」大幅提升,而且筆者認為比起對手 A-Class 其車道置中的精準度與細膩度確實更為出色不少。此外象是 50 公尺自動倒車輔助、手機遙控停車也都是加分項。


而 ACC 與車道置中在入門 120 Sport 已標配,但若想要「變換車道輔助」則須加選「BMW 進階智慧駕駛科技輔助套件」,其一并包含變換車道輔助、360 度環(huán)景、遠端 3D 監(jiān)控、HUD、AR 導航、車側防撞輔助及前方車流警示共 6 項,是否值得以 155 萬的 120 Sport 加選,值得準車主進行衡量。

整體而言,即便大改款1系在架構上并沒有太過天翻地覆的變化,但透過全面的科技精進、ISG 48V 動力導入、駕駛輔助大幅進化,讓這款入門級別產品擁有堅實的產品魅力。。


分享到:
汽車團購報名
團購車型(必填)
團購車型(必填)
您的姓名(必填)
手機號碼(必填)
請正確填寫11位手機號碼
所在地區(qū)
備注

您有任何購車疑問都可以填寫在這里(包括價格、保險、上牌等等問題)。

繼續(xù)閱讀

湘公網安備 43070202000204號